保持健康骨骼从这5个生活习惯做起,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大楼骨骼就像钢架一样,支撑着我们的身体,而骨骼健康常常被我们忽略。30岁骨峰值达到最高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,今天带您了解怎样拥有一个健康的骨骼!
一、了解骨骼变化的三个阶段
人无骨不立,骨骼“坚强”地支撑着我们的身体。但骨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也在不断构建、塑形和重建,在不同的年龄段悄悄地发生着变化。
20岁前,儿童青少年正是长身体时期,此时骨骼处于骨量上升期,骨形成大于骨吸收,骨量持续增长。成年人90%以上的骨量是在青春期结束前积累的,此时保证均衡营养和规律运动,有助于孩子有一个满意的身高和成年骨量。
20岁-40岁,这个阶段是人生骨骼生长发育顶峰期,骨量维持在骨峰值。在30岁前保证足量的钙摄入,非常重要。
40岁后,随着年龄增加,骨量开始丢失。尤其女性绝经后迅速出现骨量丢失,骨折风险随之增加;男性一般在50岁后开始出现骨量丢失,骨量丢失到一定程度后,骨折风险明显增加。因此40岁后除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外,定期体检,了解骨健康情况也非常重要。
建议四十岁之后在体检项目中增添骨密度检查,也可以经常测测身高,如果身高比年轻时降低了超过3厘米,要警惕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的问题。
二、认识骨质疏松症
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,疼痛、驼背、身高降低和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表现,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。
骨质疏松的危害
疼痛与不适
骨质疏松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,但随着病情发展,患者常会出现全身性骨痛,特别是腰背部酸痛。这种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。
骨折风险增加
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发生脆性骨折,即在轻微外力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骨折。这种骨折被称为脆性骨折,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。常见的脆性骨折包括髋部骨折、椎体骨折、前臂远端骨折等。
骨折后,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卧床,这不仅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,如坠积性肺炎、褥疮、深静脉血栓等。此外,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死亡率较高,骨折后一年的死亡率甚至能达到20%左右。
脊柱变形与功能障碍
骨质疏松易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,进而引起脊柱变形,如驼背。这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形象,还可能对心肺功能造成不良影响。
脊柱变形和骨折可能导致患者活动受限,甚至生活不能自理。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,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
其他危害
骨质疏松患者往往伴有其他慢性病,如糖尿病、高血压等。骨质疏松的存在可能使这些慢性病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。
三、好的骨骼离不开这5点
(一)均衡膳食
合理膳食,规律进餐,控制高盐、高脂和高糖饮食。
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对维持全年龄段人群的骨骼健康极为重要。
推荐多食用富含钙质的食物,例如牛奶、虾皮、坚果等,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。
(二)加强锻炼
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,如跑步、骑自行车、健步走、游泳、跳舞等。
每周至少3次,每次至少30分钟进行力量训练,如举哑铃、俯卧撑、弹力带练习等。
根据自身特点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形式、运动强度、运动时长、运动频率,量力而行,循序渐进,养成习惯。
运动时注意预防损伤,爱护全身骨骼和关节,保持持续行动力。
老年人还应重视力量和平衡能力练习,预防跌倒防骨折。
专家提示:运动强度以锻炼后肌肉轻度酸胀,没有明显疼痛为宜,如明显疼痛需要休息恢复后再锻炼。
(三)增加日照
维护健康骨骼,要特别注意日晒。
阳光是维生素D合成的重要来源,而维生素D对于钙的吸收至关重要。
确保每周有2次主动接受15至30分钟的适宜阳光照射,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有效合成。
注意避免强光照射,以防灼伤皮肤。
(四)端正身姿
头、肩、骨盆、踝处在一条直线上的站姿,是有利于骨骼健康的站姿。
大腿面与座椅平齐或稍低于座椅,双脚平放在地面上,脊椎在自然状态下竖直,两肩水平,头微向前倾,是有利于骨骼健康的坐姿。
专家提示:即便站姿、坐姿正确,也要定期更换姿势,维持单一姿势的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。
(五)定期体检
当感到肌肉无力、爬楼困难、提东西没有劲头时,应意识到肌肉和骨骼的流失。
可以通过测量小腿腿围来判断肌肉量。小腿最粗处腿围小于33厘米,或者用双手食指和拇指环抱小腿最粗处,如能够抱住,则提示存在肌少症风险,应进一步进行肌肉量和骨密度的检查。
专家提示:4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检查自身肌肉量和骨密度,及时了解骨骼健康状况。
一审一校:冯正敏
二审二校:汪荣英
三审三校:曾宪志
关注我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