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,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。肥胖是一种慢性、复发性和进行性疾病,是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。自1975年以来,全球肥胖患病率在男性中增加了两倍多,在女性中增加了一倍多。与全球趋势一致,近几十年来,中国的肥胖患病率也在迅速上升。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(2020年)》显示,我国成年人中超重或肥胖者已过半,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。
肥胖比例居然这么高!肥胖对健康有哪些危害呢?是不是越瘦越好呢?
肥胖是多种并发症的公认危险因素,包括2型糖尿病、血脂异常、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、骨关节炎等。儿童期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,对行为、认知及智力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。同时,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,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,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。
按照现行标准,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应在18.5~23.9 kg/m²。BMI在18.5 kg/m²以下,则属于体重过低。消瘦是指人体因疾病或其他因素出现体重大幅下降。低于标准体重的90%时,即称为消瘦。人体的脂肪与蛋白质减少,会出现明显的衣服变宽松、腰带变松、鞋子变大,及皮肤松弛、骨骼突出等表现。消瘦与生长迟缓、免疫功能下降、内分泌失调、骨量下降等相关,同样危害身体健康。
总之要牢记,体重过高或者过低都对健康不利!
那怎样的体重才算是健康体重呢?
不同人群健康体重的标准
1.孕妇
对于孕妇来说,应在孕前维持适宜体重、孕期合理增重、产后减少体重滞留。妊娠前体重应保持在18.5 kg/m²≤BM<24.0 kg/m²。妊娠早期的体重增长值范围应保持在0-2.0kg范围内,中期和晚期应保持在0.26-0.48范围之内。
2.儿童青少年
对儿童青少年来说,可使用卫生行业标准《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(WS/T 586—2018)》提供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相对应的BMI界值来判断。应确保孩子长高同时,控制体重增速,让体重与身高协调,所以,应更注重儿童青少年体重的动态管理。
3.成年人
根据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:18.5~23.9kg/m²为BMI适宜范围,24.0~27.9kg/m²为超重,28.0 kg/m²以上为肥胖。
4.老年人
65-79岁的一般老年人BMI适宜范围为20.0kg/m²-26.9kg/m²,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的BMI可以略高,在22.0kg/m²-26.9kg/m²之间为宜。老年人不宜采取极端减重或增肥措施,关键在于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维持或增加肌肉和骨骼的健康。
怎样维持健康体重呢?
维持健康体重
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坚持天天运动,维持能量平衡、保持健康体重。 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健康。
维持健康腰围
重视控制腰围,预防腹型肥胖,建议男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,女性不超过80厘米。
践行"健康—二—"理念
践行"日行一万步,吃动两平衡,健康一辈子"的健康一二一理念,通过合理饮食与科学运动即可保持健康体重。
食物多样规律饮食
能量摄入适量,建议平均每天,摄入12种以上食物,每周 25种以上,鼓励摄入以复合碳水化合物、优质蛋白质为基础的低能量、低脂肪、低糖、低盐并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。坚持规律饮食,切忌暴饮暴食。
定期测量体质指数(BMI)
坚持中等强度身体活动
推荐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,累计150分钟以上;坚持日常身体活动,平均每天主动身体活动6000步;减少久坐时间,每小时起来动一动。
正确树立减重目标
超重肥胖者制定的减重目标不宜过高过快,减少脂肪类能量摄入,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,做好记录,以利于长期坚持。
老年人量力而行适宜运动
建议每周坚持至少进行3次平衡能力锻炼和预防跌倒能力的活动,适量进行增加肌肉训练,预防少肌症。
关注体重从儿童青少年开始
儿童肥胖治疗主要为饮食控制、行为修正和运动指导,饮食控制目的在于降低能量摄入,不宜过度节食。儿童应减少静坐时间,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锻炼时间。
将身体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
上下班路上多步行、多骑车、少开车;工作时少乘电梯多走楼梯,时常做做伸展运动,减少久坐;居家时间多做家务、多散步,减少看电视、手机和其它屏幕时间。运动要多样化,把生活、娱乐、工作与运动锻炼相结合。
一审一校:冯正敏
二审二校:汪荣英
三审三校:曾宪志
关注我们